400-6699-1171000

分析测试百科网 认证会员,请放心拨打!

首页> 产品展示> 可充再循环式达因笔材料表面张力测试
普通会员

诚信认证:

工商注册信息已核实!

快速导航
产品分类
其它光谱配件

可充再循环式达因笔材料表面张力测试

品牌 厂商性质 产地 货期
暂无 暂无 暂无 现货

在线咨询 询底价
产品参数
规格 操作
36、38、40、42 dynes/cm 询底价
产品介绍

可充再循环式达因笔材料表面张力测试

新型的达因笔是目前市场上唯一的无毒性长寿命不燃烧可充再循环式的材料表面处理程度的测试工具。能准确地测试出塑料和塑料薄膜之表面张力是否达到试笔的数值。令使用者清楚了解塑料或薄膜是否适合于印刷、复合或粘接。可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及减少因材质不合格所造成的工期延误。CoronaLab.Dyne Test Pens 并不仅限于塑料,可以测试各种材料的表面张力。测量精确、快而准,携带方便,价格合理,无致癌物质,采用高质素司德楼笔心。

达因笔产品图片


达因液产品图片

 

达因笔常用测试:
36、38、40、42 dynes/cm

测试数值范围:
28,30,32,34,36,38,40,42,44,46,48,50,
52,54,56,58,60,62,64,66,68,70dynes/cm

达因液常用测试:
36、38、40、42 dynes/cm (达因/厘米)

测试数值范围:
28,30,32,34,36,38,40,42,44,46,48,50,
52,54,56,58,60,62,64,66,68,70dynes/cm

达因笔达因液介绍
一 、性能介绍
    达因笔达因液能准确地测试出塑料薄膜之表面张力是否达到试笔的数值。令使用者清楚了解此薄膜是否适合于印刷,复合或真空镀铝。可有效地控制质量及减少因材质不合格所造成的工具延误。
二 、测试方法
    在工业性实践中,塑料表面能量(表面张力)的测定是通过测试油墨按照DIN ISO 8296,是以已知不同表面能量的墨在拟测的薄膜上刷上约100mm长的墨条,并观察其90%以上的墨条边在2秒钟内是否发生收缩并形成墨滴,如有,则换低一级表面能的墨再刷墨条,进行同样的观察,直至不收缩和出现墨滴,此测试墨的表面能即相对应为该薄膜的表面能。这种方法能准确测出基材的表面张力、表面湿力并判定工作前基材表面因素是否符合要求以便调整油墨、涂层、粘度到工作所需。
    有28到72 mN/m二十二种表面能级的测试墨(每种相差2mN/m)。达因试笔(38mN/m)可以用作电晕处理后表面能的一种快速测试工具,但不适合作为已印好或涂布好表面的系统测试。当测试笔在电晕处理过的表面划出一条线,如果是连续成线的,说明该材料表面能不低于38mN/m,如断断续续不连成线,说明该材料表面能不到38mN/m,处理不足或甚至未处理,不符合印刷加工要求。
分析结果:
1、已经适当电晕处理的薄膜若画线很平均地分布,不起任何珠点,则说明该薄膜表面达因,高于或等于达因笔上所标出的指数。
2、没有适当电晕处理的薄膜若画线慢慢地收缩,则说明该薄膜表面达因,低于达因笔上所标出的指数。
3、没有电晕处理的薄膜若画线立即收缩,并且形成珠点,则说明该薄膜表面达因,极低于达因笔所标出的指数。
     这种方法能准确测出基材的表面张力、表面湿力并判定工作前基材表面因素是否符合要求以便调整油墨、涂层、粘度到工作所需。 有28到72 mN/m 22种表面能级的测试墨(每种相差2mN/m)。达因试笔(38mN/m)可以用作电晕处理后表面能的一种快速测试工具,但不适合作为已印好或涂布好表面的系统测试。当测试笔在电晕处理过的表面划出一条线,如果是连续成线的,说明该材料表面能不低于38mN/m,如断断续续不连成线,说明该材料表面能不到38mN/m,处理不足或甚至未处理,不符合印刷加工要求。表面张力、表面湿力对于准确测定印刷油墨和其他材料在表面的粘结状况是非常明确的标准,但影响粘度的还有其他因素,如静电及诸多的添加剂。然而这些因素在测试时却不常显示出,甚至是测试结果很好但实际却不合要求。这就需要和原料供应商讨论这些技术问题。一般而言,以上情况对他们来说是不会发生的,且表面值在38-41mN/m即能达到粘度要求。而表面张力在37mN/m以下时会造成许多白页(无印刷内容),在35mN/m以下时粘度就不好了。
特点:测试准确,方便,减少浪费,容量大,储液多,使用寿命长

号: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
68,70dynes/cm

可充再循环式达因笔材料表面张力测试信息由北京携测技术有限公司为您提供,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可充再循环式达因笔材料表面张力测试报价、型号、参数等信息,欢迎来电或留言咨询。

注:该产品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医疗器械注册和备案,不可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等相关用途